网赢中国专注大数据营销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网赢中国下载]我要投稿|加入合伙人|设为首页|收藏|RSS
网赢中国是大数据营销代名词。
网络营销
当前位置:网赢中国 > 行业资讯 > 互联网点评 > 网络营销互联网点评 > 人的一生就是要遇到很多人,我在在行当行家的 200天
人的一生就是要遇到很多人,我在在行当行家的 200天
编辑:在行 发布时间: 2016-4-11 16:29:00    文章来源:百度百家
网络营销


作者:吴翔,心理门创始人


(所有案例的情况都经过了修改,按照咨询的道德原则,不可以暴露学员的情况,于是,在学员的行业、岗位、性别等,都进行的调整)


源起


说起当行家,也是非常巧合的事情。


我跟从老师学习10年,这10年一直学习老师的理论,并且实践老师的理论。有一天,老师跟我说:“吴翔,你也学了蛮多东西了。现在呢,你做的项目和创新能力也蛮好,至少我是认可的了。你可以去注册成为行家,在那里把你的经验传递给其他人,让他们也能够学会一些创新的方法。”


我说:“哦!”


当时,我心理觉得有点类似“下山救人”的感觉。饱含了正义感和使命感!


然后,我就去注册行家,信心满满地,提交审核。


结果:不通过!


失败是成功的妈妈嘛,我自己安慰自己。于是,我加班加点,又修改了话题、自我简介等等。


然—并—卵


又不通过!


哎呀!功力不够不够 的啊,找老师搬救兵去!


然后就顺利通过了!


感觉自己要成名了!


经过审核,我如愿成为了的行家。顺便说一句,审核行家的标准非常严格,这样保证行家是真正的“行家”。


2015年 8 月18 日 (一个非常吉利的日子) ,我的“话题”正式被公布在广州地区行家页面


话题


什么是“话题”?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使用“话题”这个词汇,一般指的是两个人(或者两人以上)交流探讨的主题。通过共同的话题,交流双方(或者多方)围绕话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和辩论。“话题”,具有边界的意义,即划清讨论的认知边界。比如,我们要讨论话题“怎么做好一杯咖啡?”。我们会围绕咖啡豆产地来源、咖啡豆工艺技术、煮咖啡、品尝咖啡等等。当我们想要讨论“怎么做好一杯咖啡”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认知上圈定了讨论的内容,根据讨论双方的知识水平、性别、兴趣爱好等等,进行互动交流。


打破人际边界


“话题”提供了交流的边界,可是,人们生活的社会到处都存在边界。比如,上班的时候,公司圈起来的那个区域就有边界;比如下班回家的时候,小区圈起来的区域也有边界;还比如,同学圈、同事圈、亲戚圈等等,都有边界。


人们生活在边界内,反而不自知被约束了。人们为什么会在边界内不自知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个体和边界内的其他人有着非常相似的属性。比如,公司内,都是员工、同事,有相似的职业操守、工作目标;同学群内,都是好激友,有相似的专业知识。这种相似性,反而让个体觉得世界好像到处都是熟悉的,完全没有“违--和--感”。


在人们过去的经验中,遇见了困难,会向身边的朋友、家人寻求帮助。有些时候,他们提供的帮助有效,有些时候他们提供的帮助没有效果,反而会让人们更烦恼。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际交往存在边界。个体生活的圈子,事实上和微信的“朋友圈”是相一致的(同质化),生活圈子貌似开放没有界限,事实上,圈子内的人和个体存在很多类似的情况,个体遇到的问题,也许是其他人也会遇到的问题。比如说,职业经理人的职场困境,比如说,对自我认识不清晰的焦虑。这些困惑,也是朋友们的困惑。他们有些人会思考问题,获得一些经验。但是,他们的经验,不可以被传递到个体身上。


在我的学员中,有约50%是体制内背景(国企、政府、事业单位)的学员。他们都有一个相似的困惑:职业生态官僚、职业路径单一,职业空间封闭。针对这些学员,我需要帮助他们一起探索职业新的可能:不一定是离职,也不是做兼职,而是探索怎么在现有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职业指导方面,这里就牵涉到以下几个问题了


1.        我是谁


2.        我有什么优势、什么劣势


3.        我的认知风格是什么


4.        我的过去经历哪些是经验,哪些是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得到什么,从教训中总结得到什么


5.        我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怎么一步步实现职业目标


这些问题,我基本上在1.5小时内必须解决。事实上,我完全可以把这些问题拆散来逐步分析。但是呢,我能够拿来从事在行咨询是时间比较少,只能用更高效率的方式解决问题。当然,我也会留下微信号,他们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得到我的建议。


按照这种指导策略,我帮助一位非常优秀的多语种翻译家进行职业规划。当时这个翻译家已经有非常丰厚的收入。他来找我的目的是,他希望对整体的人生有一个规划。他认为现在的高收入虽然很好,但,这种高收入是不稳定的状态。于是,我和他一起探索过去经历,优势、劣势,核心价值观等等。最后,帮助他找到了未来的发展路径。


提供了打破“人际边界”的可能。理论上讲,只要学员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金钱,都可以约任何一个行家一起探讨迷惑的问题,可以向行家“取经-获取经验”。


在过去,打破人际边界需要通过人际链接才能实现,人们相信6维人际理论,也有人称为六度分隔理论、六度空间理论、小世界现象(英文:SixDegrees of Separation)。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后来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根据这概念做过一次连锁信件实验,尝试证明平均只需要五个中间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


这种现象,并不是说任何人与其他人之间的联系都必须通过六个层次才会产生联系,而是表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显然,随着联系方式和联系能力的不同,实现个人期望的机遇将产生明显的区别。社会网络其实并不高深,它的理论基础正是“六度分割”。而社会性软件则是建立在真实的社会网络上的增值性软件和服务。


“六度分割”和互联网的亲密结合,已经开始显露出商业价值。人们在近几年越来越关注社会网络的研究,很多网络软件也开始支持人们建立更加互信和紧密的社会关联,这些软件被统称为“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例如Blog就是一种社会性软件,因为Blog写作所需要的个性和延续性,已使Blogger圈这种典型的物以类聚的生态形式,越来越像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圈。国内IT公司创建了微博、人人网等虚拟社区。很明显,这种理论的应用在中国昙花一现,就消沉了。现在,这种人际链接功能被弱化,人们发现6维人际传播理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有效果,并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打破人际边界的需求,被满足。


认知包容


前面,我说了人际边界的问题。由于人们生活的朋友圈同质化严重,自己的问题也许就是别人的问题。这时候,个体再去寻找朋友的帮助,也只能得到情绪上的安抚,可是得不到真正的解决方案。比如,我接待的一个学员,他需要进行职业探索,他的职位已经到达公司销售经理的水平,上升通道已经打开,但是,他觉得公司太过于保守,自己即使上升到公司副总经理的位置,也不会感到快乐。于是,他想离开公司。可是又不知道该不该离开,怎么离开,离开之后去什么岗位,怎么找到合适的岗位?


很多问题吧?


这些问题,我都必须帮他解决,并且需要在一个小时里面解决。因此,对于我行家来说,就是需要:快、准。效率和有效的完美结合!


事实证明,我帮他解决了。在结束交谈的时候,他说:“老师,你这次真的帮我解决问题了,我前几天也约了另外两个行家讨论这个问题,可是,当他们一开口说话的时候,你就觉得他们帮不到我了”


我说:“什么行家,我看看他们的背景!”


为什么原来行家没有解决他的问题呢?在于认知包容的宣传语:“一对一经验交流”、“花几百元钱买经验”。这个宣传语对于学员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然而,对于你行家来说,完全不是这个逻辑。


学员约你,是需要解决他们的问题,从学员本位视角分析,行家的成功和经验是一种效度标准,就是说,行家通过自己的实践,在社会上获得了一定的效能感,得到社会普世标准的认可,学员根据这些标准,假设行家也是能够帮助他们成功的。


那么,行家的经验对学员有帮助吗?


不一定,行家的经验是行家自己的人生积累。拿我自己来做例子吧,心理学研究者,男性,40岁,已婚。40年的社会训练和遗传塑造了人格特质、职业兴趣、身体状况、专业学识、人生目标、工作经验等等,甚至语言风格、消费观念、价值观念等都构成了我的经验。


学员和行家在社交圈上很难重合,两者之间的经验很难进行传播,行家的经验很难迁移到学员身上,通俗来说:行家你牛!很好!然—并—卵。学员花费花时间请教,不是来听行家吹牛,而是希望行家能够解决问题。如果,行家只是在表达自己的经验,自己“猴赛雷”,那么学员也只能礼拜、膜拜,而不会产生任何的“习得感”(学习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可以用下图表示经验分享型行家工作模式




认知包容的工作模式


嵌套的概念,是我在跟从老师研究“心理套娃”的时候学到的,现在应用到知识和经验传递。(程乐华,卢嘉辉,2012)


总结有以下几点


1.        对“话题”可能涉及的学科理论能够全面掌握


2.        对理论进行有效实践应用


3.        全面了解学员可能面临的困惑和困难


4.        有成功的解决方法和方案


5.        对学员的困难是层级有清晰的区分,是容易解决呢?还是很难解决


6.        理解学员的认知水平,用合适的方式,教会学员去改善


可以用下图表示认知包容型行家工作模式




难怪有一个学员在咨询后说:“这个是谁发明的,太好了!我找了好多人都没有解决,还跑到深圳去见了几个行家,虽然他们也给了一些面试的经验,但是他们都只打到靶的边缘,吴老师你是打中靶心了,找到吴老师,我完全明白了!”


我的几个“话题”


话题,圈定了行家可以提供服务的边界。比如说,我是一个心理学研究者,那么我的话题边界为心理学相关的内容,比如职业规划、自我探索、亲密关系等等。


话题一:找到职业兴趣,职业选择不后悔


或许你是30岁以上职场老手,不再像年轻人那样面临业务上的困惑,于是对职业方向与人生意义等命题有了更多的思考,开始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理清自己想要的价值;呈现人生意义结构;解决“职业方向不清晰”。


在这些方面,相信我能为你提供帮助,我从事职业生涯领域的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


我愿意与你交流的内容包括:


1小时内找到人生方向,这个帮助大吗?


知道人生意义的结构,这个帮助,普通的咨询师能够给吗?


职业方向清晰了,人生感觉充满了力量!


如果你愿意,我还可以向你分享一下探索自我职业方向,并且按照方向努力,找到人生意义


PS.在选择与我见面前,请把你的问题更具体化。毕竟一小时的谈话只能解决一个小问题。请把你的问题提前发给我,方便我做更精确的准备,提升见面效率。期待与你的见面。


话题二:探索自我最核心的特质,找到优势和劣势


如果你一直在尝试进行自我探索,但是一直没有解决你的困惑,然后随着年龄的叠加,存在的焦虑越来越突出,于是你开始反思自我,对自我发展有积极探索动机,但仍然为这些问题感到困扰:对自我身份认知的困惑,陷入自我觉察的盲区。


在这些方面,相信我能为你提供帮助,我愿意与你交流的内容包括:


自我是永恒的探索主题,用最新的心理测评工具帮助你发现自我;


在访谈中了解自我在工作、生活、社交情境中基本模式及情绪,以便于更好地发展多元角色;


帮助你找到独特的认知风格,这有助于在各种情境下保持反身意识。


如果你愿意,我还可以向你分享一下“发现自我认知风格”,并且找到自我优势,在职场中做适合自己的项目,以便于拓宽积极心理面。


话题三:用科学心理学的方法,找到灵魂伴侣


每逢佳节被催婚!可是,怎么才能找到和自己匹配的爱人呢?


可能,你在恋爱的路上有过一些感情经历,但是就是难以修成正果。因此,你很受伤、很挫败、很担心,是不是找不到和自己匹配的人,就这样终老呢?


可能,你也深深地爱着一个人,但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争吵、冷战,感觉关系即将结束。有没有办法可以友好地相处呢?


这些问题,都会有答案。这个答案需要你勇敢地走出一步,我来帮助你分析,帮你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用心理测量工具,帮你梳理对婚恋的认识,这些认识不仅仅是关于相貌、地位、金钱等,而是在过去你的知觉上隐隐约约触及,又不太能够详细分析的那些内容,比如说金钱观念、人生追求、人生焦点等等


第二,帮你分析过去、现在婚恋冲突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


第三,一起探索适合交往的伴侣类型,提高双方匹配程度


第四,给出未来情侣关系可能的互动模式,让关系更和谐融洽


在线公开课《找到真爱的科学方法》主题讲座视频网址:http://e.vhall.com/923141621


远程:怎么开发自己的职业优势


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多元化


【此话题为远程话题,学员将通过在行的语音功能完成和行家的约谈。】


如果你有以下任何一条,请立刻联系我:


1.        觉得职业没有前途了


2.        觉得开始不满意自己的成果了


3.        觉得每天都是在混日子诶


4.        老婆/老公说你没有上进心了


5.        日子过得好好的,想创业(maoxian)了


6.        你还在纠结为什么自己升职那么慢


7.        感觉职业没有意义


所以,你需要重新思考“职业”的定义。


本世纪的职业观念和过去人类根深蒂固的职业观念存在显著的差异。过去,人们“干一行,爱一行”,一辈子就在一个单位;现在,职业的主导是个人,成功的标准已经不是薪酬、职位,而是心理的成功感觉。


于是,你的职业生涯观念也要调整。


我能够帮你达到以下目标:


1.        新的职业观念


2.        探索你职业空间新的可能


3.        指导你如何开始新的探索


4.        在探索的过程中,给出建议,祝你成功


我为什么能够帮助到你呢?


因为,我学习心理学十几年了,一直从事职业研究,我的论文“医药制造企业员工付出回报不平衡、职业倦怠、自评健康症状之间的关系”,是全世界首位研究这三者(付出回报、职业倦怠、身心健康)之间关系的学者。呵呵!等你噢!


新公开话题


40岁之后,怎么开启新的巅峰之路


40岁,在人生关键节点,要么突破,要么沉沦,你愿意怎么选?


40岁,到了中年,可以不惑!


不惑,有些时候是对命运的妥协,也有些时候是对自我的定性。


人生不设限!过去不应该是你前进的包袱,而是证明你曾经的历程。未来,可以在过去的基础上迭代,进行创新,进行突破。


40岁,有了突破的平台,但是,也有了突破的桎梏。


40岁,有了岁月的历练,但是,也有了岁月的烙印


怎么在过去的经验中,开启新的巅峰之旅,让自己的职业、生活更出彩,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


请相信我!


首先,用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包括人格特质、职业兴趣等等),对你的心理进行测量


第二,进行一对一访谈对话,了解过去、现在


第三,基于社会环境、行业业态、岗位、个人进行全方面整合


第四,一起探讨新的突破,给出具体的发展可能和方法


路不怕远,只要方向是对的!


相信我,相信自己,相信40岁并不是人生的高原,而是再次起飞的平台!


祝好!期待你的到来。


目前,这个话题已经帮助几位学员开启新的巅峰之旅。我也非常高兴能够帮助他们开启新的职业探索。希望他们的努力,可以促进某一个行业的发展。


行家的工作方式


行家的工作方式,和行家本职工作是不相同的心理。很多行家是企业的高管、社会名人、学术专家等等。那么,行家在见学员的过程,是不是可以沿用原来的工作方式呢?我觉得是不够的。


行家必须的特质类型


如果你想作为一个好行家,那么必须具备以下这些特质:


研究


必须具备研究的兴趣。首先,行家是在行业、专业领域内的精英。成为精英的过程,也就是研究本行业、专业的过程。第二,行家有必要具备研究和分析学员问题的能力。学员约行家,心理动机在于希望行家能够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行家没有研究能力,不可能满足学员的心理预期;第三,行家有必要具备研究总结的能力。学员约谈行家后,有非常满意、有基本满意、有不满意,行家需要分析自己在咨询过程中哪些是正确的咨询意见,哪些是不清晰的意见。要大胆做实验、做研究,让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准。


包容


行家要具备包容学员的特质。包容,就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上面你讲了行家的认知包容能力,强调行家的认知边界要大于学员。包容能力,强调行家在情感上要包容学员。比如,在和学员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员有抑郁情绪,并且抑郁心境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了,如果再持续下去,就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了。这种情况下,我首先是包容,对学员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帮助他们分析为什么抑郁了,怎么才能改变这种负面的情绪。面对这样的学员,一个小时是不够的,需要2小时!


又比如,学员迟到了,行家必须包容学员。曾经有一个学员约我见面,可是到了约见当天,我已经在预定时间到达约会地点,看到学员迟迟没有到达,我打电话给学员,结果发现他忘记了。他说能不能改天啊?我说不好了,你打车过来,我等你。就这样,我等了50分钟。


除了包容学员的负面情绪、迟到,你还要包容学员的价值观。比如有一个学员,已经担任跨国公司的公司高管了,但是他觉得自己应该去尝试着创业。按照常人的思想,已经年收入几十万了,何必去冒风险呢?如果行家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员,那么必然没有办法解决学员的问题。


你还要包容学员的防御心理。学员和陌生人见面的时候,会有防御心理,就是说,他们不一定会把真实的心理告诉行家。我见过的一个学员,他来找我咨询职业发展道路。我问他:“你是面临多种选择需要我进行引导决策呢,还是需要我帮你一起找到合适的道路?”他一开始的时候说:“老师你帮我看看适合找到什么合适的道路”。后来,随着谈话的深入,学员防御心理打开了,他说:“老师,说实话吧,我现在是有几条路,我自己不知道该怎么选!”


额!我汗!


宜人


行家需要保持适当的社会宜人性。在外观形象上,行家需要进行形象包装和整理。比如,发型不能乱七八糟,一个衣冠不整的人,很难让人产生信任感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个体服饰外观与他评收入相关,即人们会认为穿得好和收入高相关。


微笑  微笑  微笑


我记得北京的行家在经验分享里说,要握手。


为什么要握手呢?


握手,属于社会交往当中最安全的社交礼仪,已经成为了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仪式。握手来自远古的交易,古代人们穿着长袍,交易的时候,买家和卖家通过触摸手势来讨价还价,后来演变成为社交礼仪。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通过身体接触可以快速降低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抑制。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如果给对方一杯热水,对方会产生更好的合作态度。因此,建议行家自己点餐的时候喝一杯热饮,行家也可以建议学员点餐的时候喝一杯热茶,最好不要喝冷饮。


助人


行家需要具备帮助人的特质。行家要有明确的在行工作动力:我前面说了,在行的行家大部分都是高管、专家,都不差钱。由于行家没有功利心,因此,工具性的动机就比较轻,那么行家需要具备情感动机。


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三种因素的驱动:认知、情感、意愿,三个因素缺一不可。认知是指行家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情感是指行家是否喜欢帮助学员解决问题;意愿是指行家是否愿意解决学员的问题。


责任


行家需要有责任心。学员对于行家是有期望的,这种期望来自与他们自我发展的动力和发展过程中遭受到的挫败感,学员希望发展,同时,又担心自己会走错路,或者他们已经走错路了,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于是他们会困惑、焦虑,有些还会有抑郁倾向。可以这么说,有些学员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希望能够约见行家,获得指点,达到“柳暗花明”的机遇。


行家要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用心倾听,认知分析学员的问题,和学员一起探讨解决的可能方案。


我有一个学员约我谈论“自我优势”的话题。谈话过程中,我发现学员的问题不在于寻找自我优势,而是他大学没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研究生也没有选择兴趣的专业。工作后由于国家政策的改变,他的职业发展道路被堵死了—上不去,走不了。于是,他很困惑,希望我能够帮助他找到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这已经远远超出了话题可以涵盖的内容,其中包括国家政策、行业规范、个人特质和兴趣等等综合问题。我帮助他从儿时到现在时间共30年的生命历程,给他全面展示了自我发展历程,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并且指出来未来发展的方向。期间,倾听他叙述花了1个多小时,然后指导探索花了接近1小时。总共2小时!如果不是对真爱,如果不是对学员负责的态度,我怎么会花这么多精力、时间、情绪去帮助他呢?


所以,我对在行是真爱


后来,这位学员要考研究生需要推荐老师,我还想方设法帮助他找推荐老师写推荐信。


所以,我对在行是真爱,对学员是真爱!


创新能力


行家须有有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宣传口号是“一对一经验交流”,这个口号只是一种宣传语言,如果行家按照这个理念去和学员见面,那么学员会失望的。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面,已经反复强调:人际边界。学员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找不到可以帮助的人,所以他们来约圈子外的人解决问题。学员的圈子和行家的圈子有可能重叠,也很有可能不重叠,行家的经验不能完全迁移到学员的经验体系内。来约我的学员,没有学心理学专业的,和我的专业完全没有交集。那么我怎么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呢?


创新 创新 创新


有一个学员具有艺术家的天赋,考大学的时候,专业没有选好,有点荒废了学业。毕业后,误打误撞进入网络游戏行业,做了几年工作,发现自己的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只是在做一些比较初级的游戏情境细化工作。虽然也换了几个工作岗位,现在的岗位薪酬也还过得去(月薪10k以上),但是总觉得自己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于是约我见面。


我没有游戏行业的经验,我也没有艺术方面的天赋和经验,我怎么能够帮助他探索新的职业旅程呢?


这里就需要创新!


打开自己的思维边界,倾听学员从小到大的发展经历,倾听他面临的困难和选择方向,和他一起探讨适合他发展的可能道路。


在1小时的访谈过程中,我了解到学员具有“表达”的优秀特质,这种特质与生俱来,又经过后天的训练,塑造成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能力,具备了用图片、情境表达心理感受的能力。然而,这种表达能力在游戏制作流程中,被局限在场景细化,换句话说,他只能完成游戏画面设计,对于游戏角色和场景之间的关系,他没有理论支持和经验。


问题来了:如果他继续做游戏场景美化,那么他还是非常合适的。可是,他已经厌倦了游戏行业流程化的工作方式,他想有新的突破。


那么,可以去什么岗位呢?去那些岗位,需要具备什么理论和技能呢?


这就对行家提出了挑战!


看吧!行家要是没有两把刷子,怎么敢接单呢?


对在行是真爱


前面说了,我是遵从老师的教导,到在行注册成为行家的。当行家的目的是传播科学心理学,帮助个体成长。具有传播意义和助人意义,没有赢利目的。于是,不带任何功利心去做的事情,就不具有工具性。虽然把行家定义为“具备传播经验的工具”,但是,在我个人看来,行家应该具有传播和帮扶的精神,才能够很好地履行把“行家”这个角色。


原因有以下几点


1、费用低廉


刚开始的时候,建议新入驻的行家以低廉的价格发布话题。成交2次之后,才可以把话题费用提到300左右。我刚开始的话题费用是129元。低吧!还不如吃一次西餐的费用。


2、时间成本很高


每次约见,除了规定的时间1小时外,你行家要安排时间提前到达,有时候还要迁就学员的地点,跑到你行家并不熟悉的地方,这样就花费我更多的时间。算起了,从出发到约谈到结束,一次见面至少3个小时。这里还不包括出发的准备时间。3-4小时,就为了一点点的话题费用,不是真爱,谁会愿意付出这么多时间?


3、消耗情绪资源


对于行家来说,学员都是陌生人。前面讲过,你的生活圈子貌似开放,事实上是相对偏封闭的圈子。在圈子里面,你会觉得安全。


在心理学上有CEST理论,认为你加工信息通过理性和感性系统加工信息。感性系统加工信息比较快、粗糙、直观,理性系统加工信息比较慢、费力、精确、逻辑。由于你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你只能经常采取感性系统加工信息,这样可以快速、高效率地接收和处理信息。你生活的熟人圈子就是经常采取感性系统加工信息的区域。然而,陌生人相聚,需要采用理性系统,同时,由于你是社会化环境,需要保持陌生人之间的正常情绪互动,对于行家来说,必须启动社会化适应情绪,来满足学员的心理预期。


于是,行家在会见学员的过程中,既要启动感性系统,又要启动理性系统。好累啊!


所以,每次见完学员,都非常累的!所以,每次见学员,我都是喝咖啡保持体内能量持续!


学员点评(摘录)


E***2016-03-01


其实来之前就已经有了答案,只是还是不愿意面对而已。老师的指点让我看清楚了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


参与话题:探索自我最核心的特质,找到优势和劣势


T**2016-02-29


吴老师分析非常到位!从性格特征进行本质分析,非常有帮助,能马上应用。


参与话题:找到职业兴趣,职业选择不后悔


琥** 2016-02-28


感谢师兄,求约下次。(遇见了一个可爱可爱的小师妹)


参与话题:探索自我最核心的特质,找到优势和劣势


蛋** 2016-02-19


老师的分析很精准,他的建议让我茅塞顿开!


参与话题:探索自我最核心的特质,找到优势和劣势


绿**2016-02-17


吴老师在心理学方面造诣深厚,能准确判断个人特质,并给出相应建议。谈话真诚,尽心尽力为学员解决问题。谢谢吴老师的指导!很抱歉占用吴老师太多时间。下次有相关问题还会请教吴老师。非常好的一次谈话体验。向大家推荐。


参与话题:探索自我最核心的特质,找到优势和劣势


Ro**2016-02-10


工作近6年,在教育行业做过老师、中层管理者、培训师,现面临工作瓶颈,希望咨询行家理清未来一年职业方向。 吴老师首先对我个人性格、兴趣点、现状进行了分析,让我可以立足当下明确方向,排除干扰;其次,吴老师从设计心理学和康德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工作中的创新方向————人与环境做出友好的互动,理解物质本性,推动我当下进一步实践的思路; 然后,吴老师分享了自己对职业发展的研究,他说职业发展不局限在组织内部的晋升,更在于心理的成长,包括职业素养、专业能力、行业地位、意见领袖等,目标是让自己成为行业内不可代替者;最后,吴老师给我梳理了个人的方向和目标以及个人亲密关系的建议~ 感谢吴老师给予的指导和不吝分享的时间(近两个小时),而这个只是开始,因为吴老师答应在我实践过程中继续给予指导,相信我能从中获益。保持联系,祝好!


Ra**2016-02-03


先前有过很多理解自己的不同尝试,这次参考认知方向的意见作为整合。行家非常耐心,善于倾听,尽其所能给予建议。人临时在粤,约见提交得比较仓促,自己这边有更系统的提问铺排和沟通准备的话效果会更好。


七楼**2016-01-27


受益匪浅,吴老师非常有亲和力,很通过道具互动的方式给予了给力的帮助,厘清一些问题,帮助找到独特的优势。


参与话题:找到职业兴趣,职业选择不后悔


罗**2016-01-19


来评价晚了。第一次上在行约见,不知道吴老师会提前到达约定地点等待,让人感觉到满满的诚意。交谈中我提出的问题较多且混乱,但吴老师仍能从中很快找出核心问题并给出建议,感谢吴老师。


参与话题:探索自我最核心的特质,找到优势和劣势


杨**2016-01-08


非常荣幸能够认识吴老师,初次见面就感觉到一种亲切感和专业感,典型的心理大师范儿。吴老师用自己潜心发明的心理套娃帮助我探索最核心的特质,通过观察我摆弄套娃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倾听我联想套娃故事的每一句言语,从而分析我职业发展中的优缺点,当真是一语道破!此行也使我找到一位亦师亦友的前辈大师,能让自己敞开心扉、坦诚相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感谢老师,感谢在行,相逢恨晚!


参与话题:探索自我最核心的特质,找到优势和劣势


劉**2015-12-27


有收获。有了一个较清晰的念头。帮助聚焦。有方法。有具体操作建议。并非空泛分析。 值得见面谈谈。 看得出行家本身对专业身心投入。他本人的职业经历也有启发性。 谢谢! p.s.超时了,不好意思!


参与话题:探索自我最核心的特质,找到优势和劣势


Janus**2015-12-05


约在行的行家,必须十分清楚为什么想要见TA,必须有所期待。本人能描述清楚自己的问题,行家可以接收到你的信息,一次聊天才能有效展开。我是属于问题描述不算很清晰那种,只有焦虑,或许这就是我来见他的原因。所以这种情况下行家借助了一个道具也是他的发明—心理套娃,其中的原理就不是很清楚了,如果清楚的话也没必要做了。这次聊天就是想了解自己的特质,通过套娃,吴翔很快就察觉到我的特质,接下来的时间就是针对这个结果在讨论,其实我对于他的结论是有所察觉的,而他用心理学的原理来分析,更加明了。现在可以通过行动慢慢做出改变。


参与话题:探索自我最核心的特质,找到优势和劣势


kamuel2015-12-01


首先要再次抱歉,我把约见时间给忘记了。吴老师还是很耐心地等待了我,很感激。吴老师的专业水平很高,耐心给予了我的项目多个方面的建议,收获很大,让我有更清晰的思路去调整项目。


参与话题:找到职业兴趣,职业选择不后悔


lala7701212015-11-16


这次向吴老师请教了关于提升亲密关系相处质量的问题,对于家人在相处时的表现,吴老师作了精当的分析,也让我有不同的视角对自己的心理类型、与家人的互动模式进行审视。近期,吴老师指导我运用行为对增加性格和心理上的弹性空间进行改善。每次和吴老师的交谈都获益非浅,也让我对心理学越来越有兴


参与话题:探索自我最核心的特质,找到优势和劣势


lala7701212015-10-07


这次约见延续上一次的主题,完成了一次测试,初步解答了三个小问题,与心理学家交流效率就是高!对于自我的探索和优化,肯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很希望再次向吴老师请教,


参与话题:探索自我最核心的特质,找到优势和劣势


lala7701212015-09-27


一次流程清𥇦完整的自我价值观寻找过程,吴翔老师既有耐心又善于倾听,交流中畅所欲言,交流后心情愉悦。从描述自我的内心世界出发,通过发现和重构自我的过程,争取一项项剔除引发焦虑的因素,把心理能量应用于排序第一的价值目标。外


参与话题:探索自我最核心的特质,找到优势和劣势


每次约见的学员,有些成为朋友,有一些成为我的学生!


参考文献:


程乐华,,卢嘉辉. 心理套娃[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5-24




网络营销
编辑推荐
图片行业资讯
  • 教育O2O向死而生 B2C或是唯一正确方向
  • 去年烧了37亿,估值286亿,神州专车正式冲刺新三板
  • 创业浮夸,傻钱有傻福?
  • 他的主题公园把模拟人生搬入现实  已部署13个城市
  • 黄油相机:他把文字写进照片 文艺病毒感染700万用户
营销资讯搜索
网络营销
推荐工具
    热点关注
    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
     

    大数据营销之企业名录

    网络营销之邮件营销

    大数据营销之搜索采集系列

    大数据营销之QQ号采集

    大数据营销之QQ精准营销

    大数据营销之QQ消息群发

    大数据营销之空间助手

    大数据营销之QQ联盟

    大数据营销之QQ群助手
     
    设为首页 | 营销资讯 | 营销学院 | 营销宝典 | 本站动态 | 关于网赢中国 | 网赢中国渠道 | 网站RSS | 友情链接
    本站网络实名:网赢中国  国际域名:www.softav.com  版权所有 2004-2016  深圳爱网赢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web@softav.com 电话:+86-755-26010839(十八线) 传真:+86-755-2601083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深圳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