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研究由明尼苏达大学发起,关注于比较emoji在不同的设备和操作系统中产生的那些截然不同的含义。以下图为例,这个是各个系统中显示的同一表情——“龇牙大笑”。
研究人员发现,使用不同设备的人对emoji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开始询问参与者每个emoji表情都意味着什么。下面的数据显示了人们对每个emoji的理解差异。
实际上,正如你看到的那样,用emoji交流可能会与自己预想的有些不同——使用微软终端的人和使用APPLE的人看到的表情是不同的。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emoji,这个研究团队通过运算、建模,详细解释了每个emoji表情符号的背后含义。这个图表显示了不同平台中,人们对emoji最大和最小的误解。
研究论文中对此的解释:
基本上,如果你正在使用榜单排名前三的“最容易被误解的emoji”中的任何一个,你可能需要重新思考它——至少,你需要确保你对语境的理解是正确的。
这个研究报告的结论是,使用emoji的人将受益于其不断增长的、跨平台的显示方式。然而实际上,即便Unicode协会拥有emoji的核心代码,他们也依旧很难控制emoji在不同的平台上的呈现形式。因此,人们对emoji的误解(特别是上文提到的那几个表情)仍会存在。所以,让用户们了解emoji在交流中的真正含义,已成为不同平台的首要任务。
虽然这项调查看似轻松,但它带来的影响是重大的,特别是当某些品牌选择利用emoji传达产品信息的时候。当然,像“#……#”这类的话题标签,也会存在被人错误解读的情况。这时,你就需要在使用它们前充分了解上下文的意思。然而emoji还存在一种可能被误解的情况,那就是发送人不知道这些表情符号将会以何种形式出现在收件人的屏幕上。
研究人员用这个例子来表现emoji在发送方(左)和接收方(右)的差异。
当然,你可以尽可能地避免emoji的使用风险,但你仍然会在不知名的情况下错误地使用它。不得不承认,有非常多的人选择使用emoji,尤其是那些年轻用户。一些统计数据表明,超过74%的美国互联网用户会在同一时间使用emoji。
emoji的流行给了Facebook和Twitter一些灵感——Facebook的“Reactions”创造了emoji工具栏、Twitter则把“喜欢”的标志由“星”转变成“心”。Facebook和Twitter这两个平台,都基于用户特点,通过专用的系统来保障emoji的使用率。
由此看来,emoji将在我们的社会互动交流中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却有研究表明在这些表情的起源地——也就是那些亚洲国家,emoji的使用率却逐渐下滑。或许未来,在西方国家也会呈现这种趋势。
但目前看来,emoji并未呈现明显的放缓趋势,这些表情的整体使用率仍在上升。它们逐渐成为人们通过移动设备来展现自身魅力与兴趣的手段之一,但在使用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这个研究强调,emoji可能会被错误解读,或许会使你所想要表达的信息被曲解。需要注意的是,你要对emoji的这些常见错误保持敏感,并努力确保你所传达的信息是明确的。
本文由百度新闻实验室(ID:baidunewslab)独家编译,原文载于Socialmediatoday.com,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译:金雯思
编辑:邵琦
|